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知不觉中,人们开始原来越依赖于通过手机来获取知识,了解时事,纸质书似乎一时间与我们加倍疏远了起来。记不得上次手捧书籍,废寝忘食的阅读是什么时候的事,但却记得那种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的感觉。偶然间翻出《傲慢与偏见》,似乎手不释卷的日子就在眼前。
《傲慢与偏见》的大背景是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描写的是十八世纪后期,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的英国乡村。作者简·奥斯汀从这个小环境入手,通过对当时英国乡村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几对青年的婚姻关系的描写,影射了经济利益对人民生活及恋爱婚姻所带来的影响。文章毫不避讳的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既有上流社会对中产阶级的歧视,也有中产阶级对上流社会的阿谀奉承、虚伪愚蠢。既能体会到不能“以貌取人”、也能领悟出“知人知面不知心”。
上次读这本书,还是高中的时候,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实在不能指望其对生活有什么感悟。日复一日的学习与考试,磨光了对世界的好奇,似乎世界只存在分数这一至关重要的东西。读书就成了这生活中不可多得还要偷偷进行的一点乐趣。高中时读《傲慢与偏见》更多的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通过阅读别人的故事,了解不同的人生。欣赏书中描写的英国乡村的那种悠然闲适的生活,虽然不能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媲美,但是却也别有一番恬淡悠然的感觉。特别是身处紧张的学习生活,书中所描写的那种生活就更加的让人羡慕。但是因为不了解故事的大背景,在读书的时候难免也会产生一些疑惑,例如为什么贝内特先生明明有妻有女,却不得不由一个远方亲戚继承自己的遗产;为什么贝内特太太只因为科林先生将会继承自己丈夫的大笔遗产,就可以不顾女儿的意愿,不顾科林先生的人品如何就想将女儿嫁给他……
大学毕业特别是工作以后,随着身份的转换,阅历的增加,对人生的感悟也在逐渐改变。以前很多的想法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不经世事得出的想当然结论,很多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似乎也成为了理所当然。人生就是一部打脸史,也许现在的想法在之后也会被生活所驳斥,不过,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呢,不到最后,谁又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刑检部 张琳